关于无聊

 

(本博客都是胡思乱想,没有严谨 的科学依据,仅仅作参考)
最近听得最多的语句就是 无聊。

那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哈。

1.定义以及产生(这些都是网上找来的)
引自http://www.sciam.com.cn/article.php?articleid=1782
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‘无所事事’。事实上,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,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。

千篇一律

科学家对“无聊”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,从早期针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进行的研究,到后来无聊倾向量表(BPS)的出现,人类与无聊的“拉锯战”从未停止。

1926 年,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)的心理学家A· 赫德森· 戴维斯(A.Hudson Davies)在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British Medical Journal)上发表论文称,无聊类似于精神疲劳,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。他还指出,工人对无聊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:“很多从事单调工作的人并不感到无聊。而有一些人,即便从事经常变化的工作,却还是牢骚满腹,抱怨生活单调。”

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· 巴尔马克(Joseph Barmack),是最早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无聊感产生基础的科学家之一。20 世纪30 年代末,他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,并发现同时使用三种兴奋剂——安非他明(amphetamines)、麻黄素(ephedrine)以及咖啡因,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(如对一系列数字进行加法运算)中的疲乏、困倦、注意力涣散及无聊的症状。此外,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。这说明,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。


十余年后,澳大利亚籍精神分析学家奥托·费尼谢尔(Otto Fenichel)在1951年出版的《思维的组织与病理学》(Organization and Pathology of Thought)中,描述了另一种无聊感。它是由于人的内驱力和愿望受到抑制而产生的,并会导致明显的无目标感。费尼谢尔将这类“病理性的”无聊感与通常的无聊感进行对比,指出后者只有“在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,或者必须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时”,才会产生。

集中注意力

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,注意力高度集中,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。

情绪波动

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,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;相反,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,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,就会深陷在“无聊”的深渊中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1.5 容易产生无聊感的人的性格
由于渴望外部的刺激,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之中。许多关于单调工作的早期研究发现,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同事更早变得口齿不清。

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,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所作为的人,并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。

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,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。

2.自然选择
一切心理的生理的现象都与自然选择有关,让我来试图还原一下自然状态中,人们是怎么拥有无聊这一情绪的。

上面已经说过,无聊是因为无所事事或者是因为从事单调工作。单调的工作意味着效率减低,在进化中,人们为了保持自身的充分精力。
人无聊,是身体告诉我们,唉,老兄,该换个方式生活了,这样生活会被自然淘汰的。
如果人大多进行单调工作而不进行,人类的智力不可能得到发展,单调性工作是人的弱点,也是机器的缺点,上帝(请允许我这么称呼)在创造人类时,就是想让人类合理利用自己的脑力资源,避免浪费在无聊的单调的,没有意义的工作上。

许多研究人员发现,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。此外,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,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。伊斯特伍德说:“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,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。”



3.我的看法
无聊感的产生是因为没有事情做,或者不想做。
比如说上网,以前是一种新鲜事物,所以大家争着去做。
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,上网变得更普遍了,大脑接受了过度的刺激,于是对上网变得无聊了。
还有爱情,当然我不想去研究爱情。这是主观原因,我还是想保持爱情在那个最初的水平(没有过度的刺激)
伊斯特伍德总结说:“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。”
战胜无聊的方法就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做,这话当然是很容易的。但拜托无聊最主要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,找些有趣的事情做做。

4,无聊指数测试


请稍候,我在个人主页中写出脚本。(是第一次写代码呢。)
http://29389.06la.com.cn/wuliao.html


doubanclaimabd23699bba95c38




0 comments so far.

Leave a Reply